“廁所”作為一個人們不愿多提及的隱私的地方,為何如此大費周章、大舉動的搞建設,其背后有何意義?有何價值可言?小廁所值得如此關注?廁所問題也算問題?廁所里還有文化建設?
說起“廁所文化”,這就得追溯到古時期。古時人們對入廁衛生很有講究,東漢許慎《說文字釋》載:“廁,言人雜在上,非一也……言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清也。”對廁所建設亦是如此,夏朝時期的“圂”;春秋時期的私人廁所;秦漢時期的蹲、坐式廁所;晉代的“豪廁”;唐代的入廁文明管理等。這表明,中國古代曾有過輝煌的“廁所文明”。
古代人民重視廁所建設,現代人更是如此。2017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旅游系統推進“廁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指示提到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情,要努力補齊這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2018年10月在《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文件》中,教育部正式發布關于召開首屆綠色學校“廁所革命”研討會的通知。可見,廁所文化建設,景區、城市、農村要抓,校園更要抓。
說起校園建設,人們往往更關注教室、宿舍、體育設施的建設,對廁所這樣不雅之所,卻極少提及。廁所亦是影響學校師生生活的短板,補足短板,是確保提高師生在校的生活品質,確保師生身心健康、文明養成;廁所也是校園文明程度的體現。當前,國家大力開展“廁所革命”,作為教育引導人的重要場所的學校最應有所作為和擔當,更需要來一場“廁所革命”。
廁所無小事,處處見文明。對于廁所文化建設,我們可以從“建好、管好、用好、做好”這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建好廁所”,對廁所進行實地考察,設計規劃,確定主題,根據男女比例、學生體型,對不同區域配置數量適宜的男女廁所,推動廁所的科學規劃和合理設置;其次要“管好廁所”,對廁所進行文明管理,配置無障礙廁所,特別是強化廁所人性化服務,對廁紙、洗手液、烘手機等如廁用品要盡可能配備,對掛包勾、擱置板等小物件盡可能配置;第三還要“用好廁所”,教育引導廣大學生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把文明使用廁所作為習慣養成的重要內容,常言道“與人方便,與己方便”,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牢固樹立“與人方便也是與己方便”的觀念,做到文明如廁。最后“做好清潔”,重點抓好廁所的衛生清潔,保證排氣扇的通氣性,“不留余香”,給師生營造一個舒適干凈清新的入廁環境。
以小見大,細節見文明。時至今日,廁所文明我們已無法忽視,廁所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首先,廁所文化建設有助于校園文化整體建設。校園文化是一個“面”到“里”的整體工程,看似不起眼的部分更能引起師生的關注與思考。將校園的文化內涵以部分的形式轉變為師生都可以感受到的視覺表象,唯有如此,才能讓校園文化成為一個整體。
其次,廁所文化建設體現學校的人文關懷。教育“以人為本”,以人為主體,重視人的需要。廁所更是人之所需,重視廁所文化建設,注重廁所環境改善,有利于保障師生身心健康。
第三,廁所文化的建設有利于文明素質養成。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廁所是校園文化中最能接近生活的地方,小小細節大文明,在廁所里養成的健康衛生、節約環保思想意識與行為習慣,是作為現代社會文明人的基本素養,也是現代素質教育,“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體現。
最后,廁所文化建設有利于提高師生的生活品質,提升師生在校的幸福感。
“廁所革命”進校園,在“尷尬之地”開辟新的“德育”場所,關注青少年健康,彰顯校園文化。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讓學生養成文明習慣,提高學生自身的素養,做一個文明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