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鐵杵磨針
李白,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李白善于描繪壯麗的自然景色,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
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很不用功,天天在山中打獵玩耍。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邊遇見一位白發婆婆在那里磨鐵杵,李白問她干什么?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杵也可以磨成針。”老婆婆向他講了這個道理后,李白頓時領悟,于是在山中好好學習,成為了大詩人。
這個成語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2、車胤——囊螢夜讀
東晉的車胤,從小就喜歡讀書,非常用功。他在父親的教導下,更加發憤攻讀,學習各種知識。
車胤小小年紀就很懂事,為了給父母減輕負擔,他白天幫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晚上才能擠出時間讀書,但當時家里窮得連買燈油的錢都沒有,一到晚上,車胤就沒法看書了。車胤白天沒時間看書,晚上又看不成書,心里非常著急。
一天晚上,車胤和家人在外面乘涼,他發現有許多像星星一樣的螢火蟲飛來飛去,發出點點亮光。車胤靈機一動,要是把這些螢火蟲光聚集起來,不就是一束亮光嗎?于是,車胤找來了一塊透明的紗絹,縫成一個小袋,把捉來的螢火蟲放到袋子里,螢火蟲發出微弱的光,就像一盞“小燈”。這下車胤不用再為虛度晚上的光陰而難過了,他利用這種“小燈”讀了很多書,學到了不少知識。后來他終于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成就了一番事業。
3、李密——牛角掛書
李密在少年時發奮學習,上進心很強,他打聽到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中的《項羽傳》,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后面趕上來,勒住馬贊揚他:“這么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呵!”少年書生回過頭來,一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一老一少在路邊上交談起來,李密談吐不俗,楊素深深感到他不同尋常。果然,李密后來成了隋末農民起義隊伍瓦崗軍的首領。
4、范仲淹——斷齏畫粥
斷齏畫粥(duàn jī huà zhōu )斷:切斷;齏:醬菜或腌菜之類。指食物粗簡微薄。形容貧苦力學。比喻不怕生活艱苦,仍然堅持刻苦學習。
宋代有個文學家叫范仲淹,他小時候生活十分清貧,父親很早就過世,母親因受不了生活的壓力而改嫁。范仲淹只好到廟里去學習。他每天用兩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劃成四塊,早晚就著腌菜各吃兩塊,最終苦讀成才。
5、歐陽修——畫荻教子
畫荻教子 (huà dí jiào zǐ) 荻: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狀像蘆葦,地下莖蔓延,葉子長形,紫色花穗,生長在水邊。莖可以編席箔。用荻在地上書畫教育兒子讀書。用以稱贊母親教子有方。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他母親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他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水平那樣高了。故事告訴我們:只有認真學習,才能有所成就
歐陽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母親的教導有方也是一個促使他成長的原因。
6、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貧困。他從小就很渴望讀書,可是父母沒有能力供他上學,甚至連書本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向別人借書來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沒法點燈讀書。正當匡衡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墻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锖庑纳挥?,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大成一個小洞,然后捧著書,倚在墻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閱讀。從此,匡衡每晚就借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后成為了著名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