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nei567.cn-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浪潮在线,影音先锋男人站,爽爽精品DVD蜜桃成熟时电影院,一区二区三区人妻无码

學校文化戰略策劃的內容結構
作者:聯想空間

 



學校文化戰略策劃的內容結構

(發表于《中國教育學刊》2011.2)


    [摘  要] 優秀的學校文化可以通過策劃而形成。但以策劃為手段來建設學校文化,并非策劃學校文化本身,而只能是策劃學校的文化戰略。作為策劃內容的學校文化戰略,其主體構成是辦學理念、辦學行為和辦學環境。它們是“一體兩翼”的完整系統。
[關鍵詞] 學校文化戰略;策劃;辦學理念;辦學行為;辦學環境

    優秀的學校文化需要積淀,這就是為什么辦學歷史悠久的學校往往其文化也豐富深厚的原因。但如今大量事實證明,優秀的學校文化也可以通過策劃而形成。自本世紀初以來,以策劃為基本手段的學校文化建設運動,已成為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繼素質教育、課程改革之后的“第三次浪潮”,“文化”已然成為學校發展的關鍵詞。但在這場運動已轟轟烈烈開展了數年后的今天,當論及學校文化策劃(建設)的內容時,許多辦學者甚至研究者還是言必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等。這里就產生了一個基本的、也是至關重要的概念問題:學校的這些文化真的可以直接策劃或建設出來嗎?我們策劃的究竟是學校文化方案還是學校文化本身?


    所謂學校文化,是指學校長期以來形成并信守的精神理念,以及在這種價值觀引領下組織及其主體成員共同的行為方式與物化形態。這個界定本身就具有“自明性”,表明學校文化只能依靠內源性的“生成”,而不是依靠外源性的“建成”。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策劃辦學理念,但不可能策劃出學校的精神文化,我們可以策劃辦學行為、辦學制度、辦學環境,但不可能策劃出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環境(或稱物質)文化。一言蔽之,我們策劃的只能是學校的文化發展戰略,而這些文本方案要真正轉化為學校的文化,還必須通過長期的、能動的辦學實踐,使其逐漸成為師生共同的信仰,并體現為由這種信仰引領的共同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


    理清了這一概念后,再來談學校的文化策劃問題,就有了明確的指向。
    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策劃是為學校理想的文化形態描繪“設計圖”和“路線圖”,成功的策劃可以將學校的文化建設引入“綠色通道”,有利于學校較快形成推動文化建設的精神力、執行力和形象力,從而整體提升辦學的品質、品位和品效。而作為策劃內容的學校文化戰略,其主體構成是辦學理念、辦學行為和辦學環境。


    一、辦學理念策劃


    辦學理念是學校在核心理念的統帥下對本校一系列教育思想、教育價值追求及其教學和管理觀念的概括性表述,是一整套辦學概念和觀念體系。辦學理念策劃,就是基于學校優秀的精神傳統,以當代學校文化戰略策劃中全新的辦學理念結構框架為參照,完善甚至再造辦學的價值觀體系,以達到增強學校文化的精神力、提升內涵品位的目的。
    辦學理念策劃項目大致包含基礎性理念和應用性理念。


    1.基礎性理念
    基礎性理念是指具有內核性與恒定性、能夠長期統領與支撐辦學行為的基本思想與價值觀。它是學校辦學的哲學體系,一般情況下不輕易以學校領導者的主觀意志和外部形勢的變化而變更。其構成要素有:

    ⑴核心理念:是學校教育教學行為與管理經營活動的最高指導思想,是學校哲學的邏輯起點,是貫穿于所有辦學理念和辦學行為的質的規定,是學校文化的靈魂。學校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其無法比對和仿效的戰略個性,而要建立起這種戰略個性,首要前提就是必須確立鮮明而獨特的的核心理念,并以其統領所有辦學行為。進一步說,只要一個學校的核心理念具有高度的哲學性(是對辦學思想的最抽象、最深刻概括)、適切性(契合學校的辦學實態)、差異性(有異于其他學校)、統領性(能覆蓋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超越性(能夠成為超越時空的“永恒”存在),并真正將核心理念作為貫穿學校所有辦學思想的紅線,使辦學理念系統形成“價值鏈”,再輔以執行系統的完全跟進與環境建設的完美展現,那么從理論上說學校文化就必定具備鮮明的戰略個性,就必然會建立起獨具魅力的品牌形象,從而使學校文化力大大提升。



    ⑵學校使命:是學校哲學的“價值觀”,主要指學校存在的理由和意義,即學校為社會的繁榮、教育的進步和人才的培養承擔何種義務。它是貫穿于學校肌體中的一種基因,優秀學校之所以成功,就在于這種基因的一脈相承。所以我們必須信奉學校的使命,在時間和空間上使學校保持這種生命基因的活力,將學校使命落實于一切工作,融會于所有教師的職業行為當中。


    ⑶學校精神:是學校哲學的“人性觀”,指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被學校成員廣泛認同和信守的群體風尚、思想境界等共同本質。學校精神是學校辦學方針、價值準則、管理信條的集中體現,因而構成學校文化的基石。它既可通過明確的意識支配行為,也可通過潛意識產生行為。其信念化的結果,會大大提高教職員工主動承擔責任和修正個人行為的自覺性,從而主動關注學校前途,維護學校聲譽,為學校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⑷學校定位:是對學校本質特征的框架性勾勒,是在學校現實形態和未來趨勢的結合點上對辦學領域和宗旨所作的高度概括,是對學校的辦學規模、辦學層次、辦學類型等做出的方向性選擇。在教育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一所學校只有準確進行辦學定位,才能使辦學指向更明確、工作精力更集中、團隊精神更強,才可能在公眾心目中留下鮮明印象,才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贏得社會聲譽。


    ⑸學校愿景:是學校對未來理想和長遠發展所描繪的綱領性藍圖。它與學校定位一起構成學校哲學的“屬性觀”,分別從現實和未來的角度表達本校不同于其他學校的根本特性。學校不能就現在而發展,應該是為未來而發展。提出和制定清晰的、睿智的、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愿景,是有效進行戰略領導的一個前提條件。愿景的制定要求戰略性地思考未來,對未來發展提出一個可行的概念,闡明學校在生存環境的“坐標系”中所處位置及前進路線,指導管理決策,勾勒發展的戰略輪廓,使各項工作進入所有管理者都做出鄭重承諾的道路。惟有如此,才可能成功地走向愿望的將來。


    ⑹校訓:是指學校提出的對全校師生具有規范、警策與導向作用的行動口號。它往往是對學校抽象的核心理念的具體生動的寫照。它要求依托學校的性質,體現學校的意志,是學校著意建樹的“應然之風”,甚至是帶有某種“終極”意義的學校指針。

    2.應用性理念
    應用性理念是指由基礎性理念生發的,具有闡釋性、實踐性、靈活性特征的辦學思想。它可能因學校內外形勢的變化而適時調整。應用性理念主要體現于學校兩大職能領域——教育和管理,此外也包括基礎性理念的應用文本。其構成要素大致有:


    ⑴教育理念:是學校依據自身辦學的價值觀而對教育活動內在規律認識的集中體現,是對教育行為特有的基本態度,是從事教育活動的信念。它是在思考和回答教育究竟是什么、應當怎樣、它有什么價值、如何更好地實現它的價值等問題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觀念,而這種觀念具有根本性和堅定性。教育理念決定著學校教育的方向和方法,決定著教育的成敗和前途。在教育理念的統領下,學校還可以具體規劃課程理念、德育理念、教學理念、科研理念等專業理念。

    ⑵管理原則:是對學校所遵循的一系列管理理念與所追求的管理理想的概括性表達,是一切治校行為的出發點。優質學校之“優”固然表現在很多方面,但優質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素質教育的實施,教育水平的提高,戰略目標的實現,都必須借助強勢的、優質的、高效的學校管理。這其中,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管理行為至關重要,而最為核心的還是建立起科學適用的管理原則。在總的管理思想的統領下,學校還可酌情設計規劃理念、辦學要略、人才理念、質量理念、行為準則等治校理念。

    ⑶宣言誓詞:是辦學理念的載體,它以文本化的形式直觀而生動地展示學校的理性形象,傳達學校的價值追求和規約,包括學校宣言、學校格言、師生誓詞等。


 

    二、辦學行為策劃


    辦學行為是指對學校各種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成功實現學校戰略、充分體現學校組織程度與社會效益的機制、程序、途徑、方法等的總和。辦學行為策劃,就是在總結過去辦學經驗的基礎上,借鑒新型的學校文化戰略策劃思路,努力對辦學行為進行戰略規劃、系統整合、個性強化和規范運作,以進一步提升學校的執行力。


    辦學行為策劃大致包含制度、策略、流程三個層面。以下所列是辦學行為中的一部分內容。


    1.制度層面


    ⑴組織機構:是學校為了有效實現目標,以不同的任務和利益為依據,把人力、物力等按一定的形式有秩序、有成效地組合起來開展活動的模式。建立一套結構合理、運轉靈活、執行高效的組織機構,是保證學校任務有效完成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在戰略策劃的進程中,組織機構建設應從學校現狀和未來發展需要出發,注重于從這幾方面入手:一是審視目前的機構設置,決定是否進行必要的合并、拆分、重組或增設;二是審視目前的機構功能,合理確定層級化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進一步明確各機構的行政職能和服務職能;三是審視目前的機構名稱,以準確定位和提升內涵為原則決定是否需要調整命名。



    ⑵制度規范:是界定學校組織內各種關系和行為、維系學校正常運轉和提高工作效益的各項規定。形成良好的學校管理系統,以科學的制度管理學校,是學校機制完善的一個基本前提。學校制度建設應把握好幾個重點:一是適時適度地調整制度建設的理念與方向,加強制度的人性化、民主化、規范化、能本化、信息化等時代特征;二是梳理原有制度,從戰略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課程與教學業務管理、學生管理、后勤管理、黨群組織管理等方面對其進行科學分類,以理清管理思路、補充制度缺失、提升制度品效;三是增補完善有關制度的執行細則與考評細則,真正發揮制度管人的作用。


    ⑶課程規劃:是以學校為主體對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在本校的實施所編制的藍圖,它對課程的開展具有指導、整合、規范、約束等作用。課程規劃本應屬于上列制度體系,但因為課程是學校相對于其他組織來說特有的組織要素,又是學校開展專業工作的基本依據,所以將其單列以示強調。學校課程規劃的內容大致包含學校愿景與使命的陳述、課程價值觀及其目標的確定、課程規劃制定的原則、課程結構的建立、課程內容的挖掘、課程實施方案的設定、課程評價方案的跟進、課程管理的組織形式及其工作開展等。課程規劃的制定,關鍵在于把握課程的本質與整體,尤其要基于系統思維,完整、準確地呈現課程的目標、內容、方式、評價四個核心要素,以確保學校的教育教學建立在全面、科學、制度化的基礎之上。


    ⑷師生手冊:是學校分別針對師生制定的管理文本,規定師生的基本義務與權利,同時又承載傳播學校文化的功能,是師生制度大全和行動指南。其中教師手冊大致可包括學校概況、辦學理念、教師誓詞、工作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教學建議、專業培訓、薪酬制度、獎懲制度、學校危機處理、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等;學生手冊(可針對學生年齡狀況酌情取舍)包括學校概況、辦學理念、學生誓詞、學生守則與規范、校規校紀、入學指引、學生權利與義務、生涯規劃、社會生活指導、校園安全指南等。師生手冊需分別頒發給每一位師生。


    在上述制度要素中,組織機構主要著眼于學校組織的機制與功能,制度規范(包括課程規劃)主要針對學校人員的職能和行為,師生手冊則是為師生學校生活特制的工具性文本。


    2.策略層面
    ⑴戰略管理策略:
是以學校所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實態為依據,以戰略目標為核心,以辦學特性、資源配置、競爭優勢、綜合效益為內容,以資源運作和價值創造為手段,以學校發展為目的的完整的管理規劃。合理制定和實施學校發展戰略,有利于落實和強化學校辦學的自主權,增強辦學的前瞻性、目的性、科學性、可調控性,提升辦學品質。一般來說,戰略管理要以學校發展規劃為基本依據,涵蓋戰略分析、戰略選擇、戰略制定、戰略實施、戰略調控、戰略評價等全過程。


    ⑵人力資源管理策略:是以適應學校發展需要,保證學校目標實現與成員發展最大化為目的,運用現代管理理念與手法對教師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學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學校對教師的管理思路從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資源管理,體現的是屬性變遷(物化→人化)、理念變革(成本觀→資源觀)、地位提升(邊緣化→核心化)和功能升級(操作型→開發型)。人力資源管理在內容上可包括學校崗位分析、人力資源規劃、素質模型設計及應用、人力資源培訓、職業生涯規劃、評聘與晉升、知識管理、工作管理、績效管理等。


    ⑶公共關系策略:是為擴大學校知名度與美譽度、獲取重要公眾對本校的理解和支持、增強學校凝聚力、提升學校發展力而確立的一整套有組織、有系統的活動方案。公共關系建設是現代學校制度建設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善于尋找、整合、優化并有效使用校內外資源,是當今學校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學校可針對教師、學生及其家長、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當地政府部門、同行、社區、媒體、教育學術機構或團體等不同公關對象,分別制定和實施宣傳型、服務型、交際型、咨詢型、公益型、合作型等公關計劃,與目標公眾真誠溝通,從而建立彼此之間的和諧關系,贏得公眾對學校的了解、鼓勵、支持與合作。


    ⑷教學策略:是指教師為達到課程目標而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特征,有針對性地選擇與組合相關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技術所形成的具有效率意義的特定的行動準則。它是影響教學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雖說“教無定法”,但基于知識屬性、學生特性與課程標準的規定性,學校對教師教學行為理應確定基本的規則。由于教學策略最終要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體現出來,教師對教學策略的認識和運用水平決定著教學效果,因此,必須從教師發展的角度確定教學策略。提升教學策略水平,需要在學校個性化的教育價值觀引領下,針對不同學科、不同水平教師的實際情況,在教學的計劃與設計、課堂管理、知識傳播、教學手段、學習指導、學習評價等方面明確相應的行動準則。


    此外,辦學行為中還可包括品牌管理、危機管理、教育科研、校本課程開發等策略。完善的辦學策略設計應分別從宏觀與中觀、人與事、行政與業務、校內與校外等不同維度制定相應方案與行動準則。




    3.流程層面
    ⑴學校儀式:
是指學校教育活動中有特定的主題、慣例、秩序、言行等要素的典禮。主題適切、設計精美的儀式,對凈化心靈、提升德性有著特殊的教益。學校應有目的、有選擇地強化教育行為的儀式化取向,以獨特、規范、持久為原則,一方面可增設一些儀式,如教師/學生宣誓儀式、新教師上崗儀式,另一方面可加強原有儀式的校本化程度,如每周升旗儀式增加升校旗唱校歌程序、畢業典禮在校旗上簽名留念等。


    ⑵學校禮節:是指學校人員在交往中以一定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律己敬人的禮儀規矩。禮節發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要。學校禮節更是德育的重要內容和形式。學校可結合民族傳統習俗、時代特征以及自身實際,設計諸如致敬禮(對國旗、黨旗、團旗、隊旗、校旗)、見面禮(師生見面、師師見面、生生見面、迎接來賓)、課堂禮(上下課禮儀、提問答問禮儀)、言行禮(著裝、交談、握手、鞠躬、鼓掌、列隊、就餐)等具體禮節。

    ⑶節周活動:是指學校針對學生開展的有主題、有計劃、有固定時段并周而復始的系列教育活動。校園節周的開展不僅能開拓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生活,構建健康的人際關系和人格品性,而且能傳承民族精神,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是學校發揮活動育人功能的最重要載體。節周活動的內容,一類是學校自定的節日,如科技節(周)、文體節(周)、讀書節(周)、心理健康節(周)、外語節(周)等,一類是結合政治、社會和民俗節日如國慶節、青年節、兒童節、植樹節、教師節、助殘日、環境日、端午節、中秋節、圣誕節等所開展的活動。


    三、辦學環境策劃


    辦學環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辦學環境指學校所處的社會生態;而這里所說的辦學環境取其狹義,特指校園內物化的軟硬件設施及其所營造的氛圍。辦學環境的推新,應以充分傳達學校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成就和師生的精神風貌為主旨,尤其需要努力將自身歷史資源形象化、現實化,以營造出高度校本化的育人環境。

    辦學環境策劃包含視覺與聽覺兩個方面。


    1.視覺環境

    ⑴物質環境:
是指視覺環境中的硬件部分,包括學校布局、校園綠化、景觀小品、建筑物外形與風格及內部裝潢、教學設施設備等。它是學校的外包裝,是學校精神理念的物化形態,是社會公眾感知學校的最直觀的對象,因而優化物質環境應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學校物質環境的建設不能簡單借用園林設計思維,而應以核心理念視覺化為基本原則精心運作。


    ⑵人文環境:是指視覺環境中的軟件部分,包括學校的宣傳櫥窗、網站、張貼畫、標語、建筑物/道路的命名、教室/辦公室/學生宿舍的環境布置等。人文環境建設除了有與物質環境同樣的意義之外,它還應該成為學校歷史的形象載體,即把校史中最典型、最富有傳承價值和教育意義的內容恰當地予以展示,使校園成為開放的校史展覽館,使學校的人文景觀發揮出別人難以仿照和復制的獨特魅力。

    ⑶視覺識別系統:是學校為傳達理念與形象而設計的視覺符號組合,它在學校的所有辦學體系中最具有傳播力和感染力,包括學校標志、校名標準字、標準色等基礎視覺要素,及其這些要素在教學系統、導示系統、辦公系統、傳播系統中的具體運用。這個系統的設計與應用將大大提升學校的組織化程度。這里需要強調的是,作為學校視覺識別核心符號的校標的設計,應具有超于常規的思路。校標不同于商標,它的第一要義不在于識別組織名稱。學校存在的意義和學校文化的意義決定了校標的第一要義必須是承載和傳播學校組織的文化理念,是將學校文化所追求的核心價值觀以形象生動的形式識別出來,以使校內外公眾通過“目染”其形,進而“神會”其旨。


    2.聽覺環境
    學校的聽覺環境策劃以主題音樂(校歌)、標志音樂、行為識別音樂、鐘/鈴聲規范、電話彩鈴、掌聲規范、廣播站/電視臺播音規范等為內容,通過塑造內涵豐富、個性鮮明、有較強的識別力和象征意義的聽覺形象,為學校營造出別致的形象展示平臺和育人氛圍。學校進行聽覺環境建設,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借題發揮”,也就是沿用老校歌(可做必要修改)或以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鐘/鼓/風琴等為載體設計聽覺標志,以此強化校本特征,凸顯底蘊之深厚、傳承之深遠。


    在學校文化戰略策劃的內容結構中,辦學理念、辦學行為、辦學環境的策劃雖各有指向,但又相互聯系和制約:如果理念策劃力薄弱,那么行為策劃和環境策劃將會沒有“根”,沒有“魂”,沒有內在統整性,其力度自然也會大大降低;而如果沒有優異的行為策劃和環境策劃作支撐,學校辦學理念也無以轉化為現實的效益。所以說,學校文化戰略策劃的內容結構應是“一體兩翼”,即以理念策劃為主體,以行為策劃、環境策劃為兩翼,三者組成不可或缺的完整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