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
中國目前已經被國際分工分配到一個初級工業品制造加工的生產地位,這類型國家主要是給國際市場提供資源類和簡單的機械加工類產品。如果中國長期陷入這樣一種國際分工角色,那么中國的礦產資源和生態環境很快便會消耗殆盡。最終世界將出現這樣一種局面:以知識換實物的發達國家將生活在清山綠水的環境中,而以實物換知識的國家最終將出現資源枯竭、環境破壞、發展難以持續。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制造業大國,我們將何去何從?是繼續依仗地大物博放任自流,還是懸崖勒馬,另辟蹊徑,開創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國家主席胡錦濤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國科技大會上宣布中國未來15年科技發展的目標: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使科技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已明確提出21世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世紀。從現在起到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世界格局深刻變化,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競爭日趨激烈。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口、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大,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凸顯了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那么怎樣才能成為創新型國家?在不同崗位上的人,可以為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做些什么?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著重要思考的問題。
創新型國家是以技術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核心驅動力的國家。要想轉變為創新型國家,歸根結底是要有能創新的人才,人才來從哪里?當然是靠能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體制和教育環境。“人”天生就有不同的天賦,“天賦”又像植物的種子只有在適應其生存的環境才能發芽成長。那么什么樣的教育環境和教育體制適合創新人才的養成和發展呢?
1)創新教育春回大地
建國六十年十三億人口的中國沒有培養出一個能摘取諾貝爾獎的人。國家將由注重開發自然資源轉向注重開發人力資源。基礎教育是教育的基礎,是人生發展的基礎,也是創新教育的基礎。而我們的基礎教育模式以“記憶力教育”為主,培養出來的學生多為高分低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差、缺乏探究精神、成為難以適應社會生存的“畢業生”。這種“記憶力教育”模式要追咎于“應試教育”的教育體制為之因。這種教育體制抑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成為學習的工具,不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如果想要改變現行教育模式,根源是現行的教育體制,它的弊端已日漸顯露并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在新的發展階段和新的發展高度上,中國的教育體制亟待改革。
而什么樣的教育模式才適合培養創新型人才,我們更需要以創新的思想觀念去設想和體驗。人才培養條件不是獨立存在的一個環節,而是要科學地認識到人才形成的條件和發展的規律,除此之外,創新人才應該是包括眾多領域的,只有形成“百家爭鳴”的態勢,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我們都知道只有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種子才會發芽、成長。而不同的種子適宜不同的溫度、濕度,在創新教育進行之時,必須有相對豐富的教育模式來激發和保護孩子的創造性潛能,以健康的文化氛圍和創意的文化環境來培育孩子創造性思維的健康成長。
通過人性化的隱性文化和藝術化顯性文化,讓每一個人才的種子都能在匹配的環境中快樂成長。形成健全的人才培養體系、充滿創意的學習環境和創新的社會風氣,等于回春大地,當肥沃的土地上陽光普照雨露滋潤,我們就不怕它荒漠變不成綠洲。
2) 政策是創新教育的春風
(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第三十二條指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
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環境。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要求,推進課程改革,加強教材建設,建立健全教材質量監管制度。深入研究、確定不同教育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核心內容,形成更新教學內容的機制。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作用,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
注重知行統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開發實踐課程和活動課程,增強學生科學實驗、生產實習和技能實訓的成效。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各種課外、校外活動。加強中小學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加強學生社團組織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和公益事業。
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推進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學習困難學生的幫助機制。改進優異學生培養方式,在跳級、轉學、轉換專業以及選修高一學段課程等方面給予支持和指導。健全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拔方式,改進中學生升學推薦辦法,創新研究生培養方法。探索高中、高等學校拔尖學生培養模式”。這是創新教育的春風。
3) 隱形校園文化是創新教育的雨露
結合我們國家的教育現狀,這里所說的隱性文化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潛在課程的設置,二是校園生態環境的整體規劃和改善,三是借助社會力量的情感教育。由于這種教育方式的自然性和隱蔽性,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不易萌生受灌輸和被強制感,因而也不會產生逆反心理和接受障礙,在各種具體的情境中可以愉悅地接受各種生活信息和知識,提升個人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心理學研究表明,豐富良好的刺激,可以促進人智力的發展。
A、所謂潛在課程,又稱隱性課程、隱蔽課程,是由美國學者杰克遜(Jackson,P.W)于1968年在其《教室生活》一書中首先提出來的,目前尚無公認的定義。一般認為,潛在課程“是通過整個學校的環境、氣氛,學校的風氣所施加給學生的影響而起到教育作用的。”它們對學生發揮著隱蔽、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這種“潤物細無聲”式的教學模式所產生的效果已經日漸被教育者所重視。
B、學校要根據自身條件科學規劃,合理安排,形成自身獨特的校園文化,充分發揮環境在育人中的作用。一位美學教育家曾經指出:美的環境是一部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它有利于師生陶冶情操,美化心靈,激發興趣,啟迪智慧,也有利于師生素質的提高,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情愉快地工作和學習。
C、心理學家認為:“情感是發展和維持認知活動的動力,是構成心理素質的重要成分,沒有情感就沒有智力。”當代腦科學研究已顯示,對于智力正常的人而言,決定其創造性水平高低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興趣、情感、動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創造力和創意思維的培養,須顧及情感的教育。對于情感教育除了學校日常學習和家庭生活等的體驗,還有一種針對性較強的情感教育,比如學校邀請一些情感教育專家進行專場講座,或者邀請情感當事人做客學校談感想等,都可以達到情感體驗和情感教育的目的。
4) 顯性校園文化是創新教育的陽光
有人通過整理問卷調查,我們了解到大多數同學對學校的環境表示擔憂,91%的同學認為校園環境對學習有影響;80%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垃圾大多數來自食堂;76%的同學認為食堂不衛生;70%認為食堂的水質不衛生等等。校園學習環境、校園生活環境、校園人文環境、校園創業環境、校園研究環境、校園衛生環境、校園醫療環境、校園健康環境、校園成長環境、校園社會化環境都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
(一)創意思維
1) 創意思維是什么
西方古代寓言中,有個著名的“高爾丁結”故事:只要誰能解開奇異的“高爾丁結”,誰就會成為亞洲王。所有試圖解開這個復雜怪結的人都失敗了,最后輪到亞歷山大了。他想盡辦法要找到這個結的線頭,結果還是一籌莫展,最后他說:“我要創建自己的解法規則”。他拔出寶劍,將那個結劈為兩半。于是亞歷山大成了亞洲王。這個故事深入淺出的道出了創意的真諦,創意是一次自我覺醒,創意又是一場發現之旅,創意還是一種混搭組合,原本熟悉的一切變得面目全非,所制造的陌生感與新奇感,正是創意化腐朽為神奇的妙筆。
2)校園的思維模式
A、創意的時代背景
一九六五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物理學家費曼,慶幸自己生在處于探索自然法則的年代,“而這個年代將永遠不會重來!”汽車大亨福特那句“我沒有發明一件新東西,我只是組合別人的發現”道破新時代發展的天機——“那些改變世界的開關,或許正在向知識的下游轉移”。“創意”主導的時代即將登場,在這個時代里社會經濟變革爆發性增長的幾率越來越小,但細微的改變卻時刻發生著,根據蝴蝶效應的原理,相信一場巨大的社會變革正在某處醞釀著。“這個時代誕生的偉人和巨人可能不會太多,但每個人都有機會站在任何巨人的肩膀上眺望。”
B、創意思維所具備的條件
①展開“幻想”的翅膀。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而對于中小學生來說,這個階段是想象力最發達的時候。通過想象力可以把一切看似沒有聯系的事物聯系起來。
②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認為:積極的創造性思維,往往是在人們感到“驚奇”時,在情感上燃燒起來對這個問題追根究底的強烈的探索興趣時開始的。中小學生還處于人生的求知階段,求知欲望強烈,然而,若不加以有意識地轉移地發展智力,追求到科學上去,就會自然萎縮。
③個性得到發展與保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觀念上的轉變至關重要。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會具有某種特長,在后天的培養中,可能由于某些原因,有些孩子成為學習中的“差生”,家長和老師必須做到能夠發現這些學困生的閃光點,更要允許那些奇才、怪才的存在。從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多層次化視角出發,以高度的智慧,因材施教,科學點化,正確引導,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其個性和潛能都得到充分的發揮。
由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只要有正確的引導和適宜的環境,創意思維是最適合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和這個成長階段特征的。
3)資金問題
眾所周知,我國農村人口數量占到全國人口數的70%,可見農村人口的教育問題是影響整個國家教育發展水平的關鍵所在。但是我國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的教育環境讓人堪憂,教學條件差、師資力量弱、“知識無用”思想普遍存在……而這些只要我們的企業積極參與到農村教育中來,實現共贏,農村教育狀況就會得到緩解,甚至出現一個全新的局面。企業積極資助學校,鼓勵企業各方面的人才走進課堂,把實實在在的經驗和實踐告訴學生。企業可以將優秀的學生納入自己的人才培養計劃中,實現專業對口,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人才的成本大大降低,最終教育與企業發展實現共贏。
在西方,從母校畢業的學生有所成就的時候,都會用各種方式回饋教育過他們的母校,這種感恩現象已經蔚然成風,這是個人健康情感的體現,也是對在校學生的鼓勵和支持。國內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應該具有感恩的觀念,這樣不僅可以樹立自己良好的社會形象,還可以緩解人才緊缺的現象,從學生時代入手,培養其創意思維,減少培養成本。
文藝學學者金元浦在一次關于創意人才生存環境的訪談說過,創意人才的培養,政府是第一推動力,企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我們認為學校是創意的基地,政府出臺一些鼓勵性、扶持性的政策,企業提出創意需求,整個社會形成創意的風氣,在這樣大環境的影響下,人人都將有可能成為創意之人。
這里對于創新和創意的定義,筆者引用中國十大創意人之一舒明武來說明。
1)創意就是創立新意,新的意義、意思、意境、主意等,總之是“虛”的東西。
2)創新就是創造新物,新的商品、產品、機制、模式等,總之是“實”的東西。
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創意是創新的起點,創意通過創新而達到自己的目標;創新是創意的延展,創新是實現創意的必不可少的手段;離開創意談創新,就像離開火種談火焰;離開創新談創意,好比離開生長談幼苗。由此可見,創意較之創新更適合個人。
三、結束語
從目前看,我國文化創意產業還是市場不成熟、需求不穩定、產業鏈尚不完整的風險產業,又是有效需求高速增長,正是具有如上的這種相反相成的特點,文化創意產業才需要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高效的政策支持機制,高技術的基礎設施,相互接駁的產業鏈條,打破原有行業界限的重組場域,迅速順暢交換傳播的數字網絡和一個高度市場化的交流平臺。因此,密切關注和深入研究當代世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準確把握世界產業發展的動向,對于作為世界制造業加工業大國從制造型向創意型發展的中國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學家厲無畏認為,創意產業的核心特征是鼓勵個人創造力的無窮釋放。而個人創造力的無窮釋放,將大大縮短整個創新的過程。創意衍生出的創意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在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之時,它的活力脫穎而出,保持繼續發展和增長的態勢,中國創新騰飛的時代即將到來,人才倍出的中國必將成為創新強國